海南省博物館。圖片來源:省博官網
家長帶孩子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參觀。 本報記者 袁琛 攝
孩子在省博物館參與互動小游戲。本報記者 劉曉惠 攝
近日,澄邁縣中興鎮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黃怡卉來到海南省博物館。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展廳里,她看到了豐富的水下沉船遺址遺物,初步了解了南海漁民開展的漁業捕撈、養殖、曬鹽等海洋生產活動?!拔覀兊淖嫦仍谀虾A粝铝诉@么多精神財富,這真是一片‘寶藏之?!??!秉S怡卉感慨道。
在省博物館一步千年閱遍瓊州,在省圖書館徜徉書海品味書香,去省民族博物館探尋多彩民族文化……近年來,省博物館、省圖書館等我省文博場館作為傳播知識、弘揚文化、培育精神的多功能復合場所,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眾多與優質文化和歷史資源相遇的平臺和機會。黃怡卉等我省眾多大中小學生走進文博場館提供的“第二課堂”,在這里知古今、觀世界、博萬物。
打開文化科普教育的另一扇窗
日前,在省博物館“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展廳里,一面漢代銅鼓引起??谑械诙袑W初三學生陳飛妃的注意。她停下腳步,拿起手機,拉近鏡頭,記錄銅鼓細節。
“這面銅鼓的花紋很獨特!”陳飛妃對照旁邊的文物說明,了解這面銅鼓的歷史。鼓面上的太陽紋展示了古人對太陽的崇拜,四周的青蛙裝飾圖紋則是少數民族特有的圖騰紋飾。她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我要把這面精巧的銅鼓‘收入囊中’,將它寫到作業里?!?/p>
在剛剛過去的寒假中,陳飛妃和同學們要完成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參觀海南省博物館,多角度闡釋博物館展現的歷史意義。從海洋文明到海南歷史,從民族風情到非遺技藝,從飲食文化到表演藝術……陳飛妃和同學們在省博物館了解海南的文明、文物、文化和歷史,“這趟博物館之旅收獲很大,我對家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布置這份特殊作業的,是??谑械诙袑W歷史教師李蕙君?!皡⒂^省博物館后,學生們感觸良多。在他們的作文中,有人關注到疍家海上漁排的歷史,有人探尋海南民俗文化的演變,還有人聚焦‘海南僑鄉第一宅’背后的故事?!崩钷ゾf,參觀文博場館,有助于提升學生們歷史學習的思維。通過實地參觀,他們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古今之變。
文博場館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學校。近年來,越來越多學校、教師將文博場館當作立體教材,為學生們的文化科普教育打開了另一扇窗。
??谑械谝恢袑W初一年級長姚實彥介紹,這個寒假,該校布置了多項創意作業,包括“走進海南省博物館——拍視頻或制作文物介紹卡”“瀏覽海南歷史古跡——制作海南歷史古跡小相冊”“穿越百年的相遇——探尋??隍T樓的風采與故事”等。這些作業都鼓勵學生走進博物館等文博場館,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視野,吸收更多文化能量。
在孩子心中播撒文化的種子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該館2022年共接待觀眾18.91萬人次,舉辦主題展覽2個、輸出巡回展覽5個,開展社教活動152場,研發文創產品近100款,文旅融合、“活動+展覽”“研學+展覽”等已成為該館的常態化教育模式。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介紹,近年來,該館不斷創新館校合作,積極將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中。例如,2022年,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與西北大學簽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在海上絲綢之路考古、人才培育、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聯合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孿生與智網互聯創新實驗室、天津理工大學開展南海魚類、貝類虛擬展示與數字模型建設項目工作,共建實驗室(工作室),促進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探海尋蹤”展館,展示了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及在南海海域主要的水下考古成果。瓊海市民陳宇望帶著孩子陳延澤多次到這個展館參觀。出水的陶器和瓷器、歷代銅錢及石雕制品,讓陳延澤十分癡迷。
陳宇望說,這些水下考古發掘出來的器物來自哪里,如何打撈上來,背后有哪些故事?孩子對這些很感興趣,每次從博物館回家后,都要在網上查詢很多相關資料,“他將來想當一名考古學家。我認為,博物館為孩子打開了更多知識的大門,播撒下文化的種子,對他的夢想啟蒙有很大幫助”。
“帶領學生走進文博場館,不僅能幫助他們建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蓖筒W語文教師韓雨露認為,參觀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藝術場館,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們對審美、興趣,甚至是個人理想的認知。
新看點、新玩法 “讓文物活起來”
如今,文博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缺乏新意、一成不變的展覽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群體的觀展需求。近年來,我省文博場館不斷延伸公共文化服務半徑、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到此尋找詩與遠方。
每逢節假日,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經常迎來一波又一波“學生潮”。在這里,學生們不僅能觀看展覽,還能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仿點翠胸針DIY、探秘大航海解鎖新任務、南海尋“寶”記……圍繞著“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重心,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近年來依托主題展覽、傳統節慶和重大節日研發了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動,為青少年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在省博物館,科技創新與文物保護“跨界”攜手,以精準智能、多元互動的新面貌,向廣大青少年展示文物的新看點和新玩法。
參加秀英炮臺射擊小游戲、拿起聽筒聆聽漁歌哩哩美、在鏡頭前“秒換”黎錦服飾……??诟蹫承W三年級學生李煜辰每次到省博物館,都會參與館內的互動小游戲,從不同角度感受海南文化之美。李煜辰的母親陳女士說,“這些互動小游戲,提升了孩子對文物和歷史的興趣,增進了他對海南傳統文化的認識?!?/p>
文博場館作為公益機構、文化機構,開展社會教育是其重要職責之一。2020年,海南省教育廳印發《關于充分利用我省博物館、史志館等各類場館資源加強大中小學生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進一步將各類場館教育資源融入大中小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作為加強大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各學科教育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水平的重要載體和實踐資源。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鼓勵學校將各類文化場館資源研發為適合大中小學生的線上線下課程資源,提升各類文化場館服務大中小學生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使其成為促進學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及海南省情的重要課堂,不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記者 劉曉惠)